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专家访谈

《转》访欧易生物总经理张志明:持续逆势快速增长!破解科研服务"不可能三角"的硬核逻辑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找到约167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科学家宣布里程碑式计划:十年内重建全部人体细胞

2016-06-06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计划,将在十年内重建全部的人体细胞。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涉及到合成人体基因组总共60亿个遗传密码。   研究人员称,如果这一项目获得成功,将极大地推进对癌症等疾病的研究,甚至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植器官需求。不过,该项目也可能引发公众对“设计婴儿”等技术进一步...

《转》访洪明奇教授:从科学的视角解惑对乳腺癌的“质疑”

2016-06-03

  对于“癌症”,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疑惑。10亿美元的“癌症登月计划”是不是忽悠人的?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的前景如何?女性杀手之乳腺癌发病机理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来防治呢?等等,带着这些疑惑和问题,转化医学网在“上海国际精准医学高峰论坛”现场采访了乳腺癌研究领域里程碑式人物洪明奇教授,看看他怎么用科学的视角来解答这些疑问。   转化医学网:洪教授您好!奥巴...

凋亡蛋白:科学家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

2016-06-03

  科学家已经使用人体自身的细胞清理功能找到了一种触发癌细胞死亡的新方法。通过利用一种叫做Bak的蛋白质活动——就像一位生物刺客杀死年老失调的细胞,这只澳大利亚团队已经可以让这种杀手蛋白质专杀癌细胞。   来自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者之一的Ruth Kluck说:“当意识到我们发现一种激活Ba...

如果科学期刊也不可信了,我们还能相信些什么?

2016-06-02

  在科研被详细分工的今天,离开同行的研究成果而独立工作的可能性已经接近于零了。而对于有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科学期刊文献是他们获得同行数据最可靠,也是最大的来源。长期以来大家都对期刊文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笃定无疑,然而《自然》杂志最新的一次调研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七成的科研人员无法重复别人的实验,而超过五成的甚至重复自己的实验都有困难。更糟糕的是,这还有可能已经成为科研圈的一种“新...

曹雪涛院士免疫细胞治疗研究项目获2016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并获百万奖金

2016-06-02

  6月1日上午,2016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上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奖科学家颁奖。   2016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2项。“多复变中若干问题的解决”获得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该成果在解决L^2延拓最优估计等多复变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周向宇研究员; “树突状...

大数据-生命科学企业发展催化剂

2016-06-02

  大数据具有周转快、总量大、种类多以及准确性高这四个主要特征。对于大数据的应用来说,除了必要的巨大数据体量之外,数据本身的不断发展变化、多维性以及实时性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在生命科学方面,虽然全基因组测序的数据产出总量巨大,但这仍旧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对数据量的要求。为了满足大数据对数据总量的要求,全基因组测序必须与其他各种组学、临床数据、行为参数和环境参数...

世界首次!颜宁、高福等科学家解析出NPC1蛋白结构

2016-05-30

  近日,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组高福院士课题组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结构,并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过程,从而为干预、治疗罕见遗传疾病“尼曼—皮克病”和埃博拉病毒打开了新大门。   颜宁教授过去9年一直针对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进行系统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高福院士一直从事包括...

曹雪涛: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引领作用

2016-05-30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决定要素,是国家全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和强大推动力源泉。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激活并发挥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潜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有一条基本规律令人瞩目:崛起中的大国、强国总会逐步凝聚科技力量,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世界中心,并以强大的综合创新...

科学家完成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遗传变异图谱绘制

2016-05-25

  我国科学家完成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遗传变异图谱绘制,成功建立世界上最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全区域完整遗传变异数据库,将对复杂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起重要作用。24日,国际著名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   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与人类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

德国科学家找到通过破坏蛋白C-MYC杀死肝癌细胞新方法

2016-05-25

  德国蒂宾根大学医学院23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破坏某种蛋白质复合体稳定的方法,可以有效杀死肝癌细胞。   C-MYC蛋白在癌症中扮演关键角色,与之相对应的基因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癌基因,超过一半的人类癌症都与C-MYC蛋白水平升高相关。因此,科学界一直在寻找抑制C-MYC蛋白的药物,但尚未成功。蒂宾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找...

科学家或解开遗传机制数十亿年不变之谜:DNA本身存在限制

2016-05-16

  科学家认为,遗传机制之所以不再变化,可能是因为DNA翻译产生蛋白质的方式本身存在着某种限制。   科学家们认为转运RNA没有足够的识别要素,因此遗传机制数十亿年来再也没有改变过。转运RNA能够将合成蛋白质的“砖块”运送到“装配线”上,但品种有限,只能对应20种氨基酸。科学家们认为转运RNA没有足够的识别要素,因此遗传机制数十亿年来再也没有改变过。转运RN...

美国科学家实验发现现有药物或能使癌细胞“动弹不得”

2016-05-16

  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现有药物羟化氯喹能使癌细胞“真正被卡住”,从而阻止它们在体内扩散,有助于癌症的治疗。   一般而言,在持续不断的“攻城略地”行动中,肿瘤内快速发育的癌细胞很快会耗尽营养物质和氧气,这意味着,它们必须被迫离开肿瘤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或死亡。在肿瘤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后,约90%的人会因此而丧生。  &...

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导致小头畸形

2016-05-12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5年中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播散蔓延。本月初,根据巴西卫生部的公告,自去年10月份寨卡病毒爆发以来,直到今年4月30日,巴西共确诊1271名婴儿因寨卡病毒而患上小头症,另有57名婴儿因此死亡。我国也已经发现多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人。   今年3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明囯莉、...

国际“开放科学奖”!6队争夺最终霸主,斩获23万美元

2016-05-12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网站上公布了国际“开放科学奖”进入决赛的6个研究小组的消息,他们分别是OpenAQ、OpenTrialsFDA、Real-Time Evolutionary Tracking for Pathogen Surveillance an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Open Neuroimaging Laborat...

韩春雨:“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

2016-05-09

论文在线发表截图   “河北科技大学在哪里?”“韩春雨是何方神圣?”   最近几天,中国生物学界沸腾了。其中有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有年轻研究员、活跃的研究生,大家议论纷纷。近年国际上因为基因修饰技术而激烈争议谁应该得诺奖,而来自河北科技大学、名不见经传的副教授韩春雨的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不是说他会得诺奖,而是有可能...

科学家认为美癌症研究过于松散

2016-05-09

  美国最近启动的多个癌症研究项目均为免疫疗法注资,该疗法被认为是癌症治疗最有前途的新方法之一。但研究人员警告称,由于没有联合这些项目的具体规划,这些钱可能会打水漂。   “领导层和相关策略存在缺失,我们就像在往墙上扔意大利面,并希望它能插到墙上。”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副主席Ira Mellman说。   美国...

广东51名青年科学家各获百万科研经费

2016-05-06

  35岁以下突出的青年科学家,就可以获得100万元研究经费。这是广东省从2012年起,在全国第一个设立的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4日,本报从省科技厅独家了解到,2016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已经评出,51名青年科学家入选。4年来,我省一共有196名学者获得这项资助,这促成一批科研人才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成熟,包括一共申请专利1065项,并且与超过150家企...

4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6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6-05-04

  当地时间2016年5月3日,美国科学院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6年院士增选结果(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共有84位知名学者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来自14个国家(地区)的21位学者当选2016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在其新闻中认为这些当选人的卓越的原创性研究得到广泛认可。至此,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2291人,外籍院士人数达到465人。  ...

科学家尝试用组合式靶向疗法剿灭癌症

2016-05-04

  显微镜图片所示,肿瘤细胞能够对化疗药物奥沙利铂等产生耐药性。图片来源:Margaret Oechsli   我们总是对患者说癌症会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方式在体内进化,但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这一点。   大约6年前,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灵大学癌症生物学...

科学家称发现"显年轻"基因 可制造2岁差异

2016-05-03

  那些研究青春之泉的人现在还不应该收手,但是一个更现实谜题的答案或许就躺在荷兰的一个实验室里。那个谜题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同龄人显得年轻。   据英国《卫报》网站4月28日报道,在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鹿特丹的科学家声称首次发现了一个专门影响人的视觉年龄的基因。它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研究人员注意到在这个基因上出现变异的人...


Baidu
map